重庆市护理学会

电话:023-63606736
网址:www.cqshlxh.com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建新东路3号百业兴大厦23楼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学会概况>>学会简介
学会简介

 

 

学会简介

重庆市护理学会

    重庆市护理学会迄今已走过了65年的历史,与重庆这座光荣的历史名城—样,经历了数十载风雨的洗礼,在历届巴渝护理志士的不懈努力下,学术队伍日益壮大,迎来了今天的繁荣昌盛。

一、历史沿革

    (一)学会初建(1921—1946)

    重庆市的护理事业始于1921年由重庆基督教英美会仁济医院创办了重庆市私立“仁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24年,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又创办了“宽仁高级护士职业学校”,重庆护理教育由此兴起,奠定了我市护理学会发展的基础。

    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护士学会迁至重庆,在重庆成立了中华护理学会重庆分会。抗战胜利后,中华护士学会总会迁回南京,重庆分会自行解散。

    (二)坎坷前进(1947~1977)

    1947年3月,重庆护士公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同年6月18日正式成立重庆护士公会。1950年6月,重庆医务工作者协会成立,同时取消护士公会,参加医务工作者协会的护士有460人。1953年1月5日,经重庆市民政局审批,成立中华护理学会重庆分会,正式会员有501人,按总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由13人组成,下设秘书、组织、学术3个组,理事长范孝媛。会址在重庆新华路卫生工作者协会。

    1957年11月,重庆护理学会换届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保留原领导班子及3个组,另增设内、外、妇、儿等专业组。这届理事会先后制定了护理工作制度、组织了护理技术操作表演及战伤救护学习,培训农村接生员和卫生员,完成5期护士长进修班、2期护士业余培训班。1962年,召开了重庆首届护理学术交流会,并向中华护理学会推荐了9篇高质量论文。    ·

    1966年至197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重庆护理学会工作停顿。

    (三)蓬勃发展(1978—1997)

    1978年9月28日,经重庆市科协批准恢复成立中华护理学会四川省重庆分会,对内称重庆护理学会。    ·

    恢复成立的重庆护理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于1978年10月召开,参照中华护理学会章程及四川省护理学会章程,制定了“重庆护理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易俊祥。

    重庆护理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干1985午6月11日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陈曼丽。

    重庆护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于1989年12月14日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陈曼丽。

    1991年11月,根据民政部社团管理办法,护理学会在重庆民政局正式注册。

重庆护理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于1994年1月召开,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陈曼丽。

20年间会员人数达到2932人,重庆护理学会得到蓬勃发展。

    (四)繁荣壮大(1998~2014)

    1997年6月重庆成为直辖市后,学会由“四川省重庆分会”正式更名为“重庆市护理学会”,并于1998年12月24日召开了直辖后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直辖后第一届理事会。本届理事会共设立了行政、教育、科普、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西医结合、肿瘤、精神等10个护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仙园。

    2004年10月15日召开重庆市护理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参加会议代表189人,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7人,理事60人,理事长伍素华。

    2010年12月29日召开重庆市护理学会第三次全市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34人,理事74人,理事长更名为会长、会长伍素华。

二、岁月传承

    (一)学会概况

    重庆市护理学会是护理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是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所属学会之一,同时接受重庆市卫生局的指导。

    重庆市护理学会的办会宗旨是:团结广大护理科技工作者,以“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繁荣和发展重庆市的护理事业。

    重庆市护理学会现有会员18560人,单位会员116个,设有护理教育、护理行政、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西医结合、肿瘤、神经精神、眼科、耳鼻喉口腔、供应室、手术室、危急重症、老年护理、医院感染控制、肾病、心血管、静脉输液、伤口造口、内分泌、泌尿、呼吸内科、神经内科、骨科、全科、康复、内镜、男护士、灾害、徵创、消化肝病、消化内科、影像、介入、急诊、技能评审、血液肿瘤共38个专委会。

    (二)学会史事

    1.积极作为  学会自成立以来就为护理学科发展、护理质量提升、护士培训以及护土的切身利益等问题积极作为,不断推动重庆市护理事业的发展。

    1953~1956,学会成立之初,基层卫生工作基础十分薄弱,理事长范孝媛、秘书长汪声闻等带领学会骨干,不畏艰苦,深入农村和厂矿医院培训护士,为提高农村和基层医院卫生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1983年,学会对全市护士中普遍存在的学历、待遇、职称晋升等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政府落实有关政策,帮助护士解决一些切身的利益问题。

    1985年,为适应卫生改革的需要,学会调查了6所市级医院护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和改进建议写成书面报告向行政领导部门反映,省卫生厅还向卫生部、省委、省政府作了报告并转发给有关党政部门以指导下面工作。

    1986年,学会与卫生局联合,在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组织召开了供应室管理现场会,请院长和护理部主任参加,并举办培训班两期,限期进行供应室验收,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各医院供应室的科学管理,确保了医疗安全。

    1988年,成立中国振兴护理事业基金会重庆分会。将筹集捐款11 559.35元,交省基金会2 000元,余下奖励本市临床护理、护理教学、护理管理和学会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护士,以及在抢险救灾、战地救护等工作中做出卓越贡献的护理人员。1997年学会捐助贫困山区的巫溪、黔江两县开展防疫扶贫20 500元。

    65年来,历届学会班子在国际护士节,会同市卫生行政部门通过召开大型座谈会、表彰优秀护士、知识与技能竞赛、为民众进行健康教育等形式纪念国际护士节,弘扬南丁格尓精神,以南丁格尓精神激励和凝聚全市护士。2011年“5.12”是第100个国际护士节,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南丁格尔精神,展现我市护士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精神风貌,重庆市护理学会与重庆晚报共同举办“2011~2013山城最美护士”、“2011~2013山城最佳技能护士”及“2011~2013山城十佳优秀护理集体”的评比表彰活动,得到了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也得到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2.历届学会领导人  在重庆市护理学会的繁荣和发展中,凝聚着历届学会成员的心血和努力,特别是学会的各届领导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们是:

    (1)范孝媛:1918年生,1940年毕业于成都华西仁济高级护士学校。1953—1966年,任中华护理学会重庆分会理事长。历任中央联合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护士长、同济医学院附属护士学校教导主任兼医院护理部主任、重庆仁济护士学校校长、重庆市卫生干部进修学院教导主任、重庆钢铁公司职工医院副院长、綦江铁矿医院院长。她任理事长期间,致力于培养护理人才、建立健全护理制度、培训基层医院护士,在护士中享有很高威望,并撰写有《怎样编写基层护理教案》、《护士教育要重视素质培养》等多篇论文,为重庆市护理学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2)易俊祥:1922年生,1944年毕业于成都华西仁济高级护士学校。1978—1985年,任中华护理学会重庆分会理事长。历任第三军医大学附二院护士长、护理部主任、中华护理学会理事、四川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科协常务委员。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她任理事长期间积极组织开展护理学术活动,举办学术讲座、技术操作比赛、培训基层护理骨干、外出参观访问等活动,还主持制定一系列护理质量检查标准,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护理质量不断提高,对重庆市护理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3)陈曼丽:1933年生,1951年毕业于上海红十字会高级护士学校。1985—1998年,任重庆市护理学会理事长,主任护师。历任重庆医学院附一院护士长、护理部主任,四川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华护理学会理事、四川省卫生厅护理专业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及重庆市等级医院评委、卫生技术高级职称评委,重庆市科协常委、《实用护理杂志》、《重庆医学杂志》编委等职。她多次被评为四川省和重庆市科协先进工作者、重庆市优秀护士。任理事长期间,组织编写了重庆市《护理操作规程》、《五种表格书写、规范》,规范全市护理操作,为发展重庆市护理事业,繁荣护理学术做出了突出贡献。

    (4)王仙园:1946年生,1966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护校。1998~2001年,任重庆市护理学会理事长,现为教授、博士导师。历任第三军医大学附属一院护士长、护理部主任、第三军医大学护理系主任。现任中华护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军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护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护理杂志、解放军护理杂志等10本杂志副总编辑和编委,主编出版专著10部,撰写发表论文70余篇,获军队、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0余项。任理事长期间,建立健全学会工作档案,积极组织专委会到基层卫生单位讲学,进行护理业务指导,深受基层护理人员欢迎,护理学会连续二年被重庆市科协评为先进集体,个人被评为重庆市“三八”红旗手。

    (5)伍素华:1943年生,1962年毕业于第七军医大学护校。2001年代理重庆市护理学会理事长,2004年至今任重庆市护理学会会长,主任护师、专业技术三级,第三军医大学专家组成员、硕士生导师。历任第三军医大学附属一院护士长、护理部主任,现为西南医院护理培训中心主任,中华护理学会常务理事。曾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军模范护士、重庆市优秀护士、总后“三八”红旗手,全国全军总后学雷锋标兵,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获军队、省部级和中华护理学会二等奖及三等奖共24项;任护理研究、中华现代中西医等多个国家级统计源期刊杂志编委,主编专著9部,撰写发表论文100余篇,组织编撰了重庆市继续医学教育辅导资料《实用临床护理知识手册》两册。任会长期间,护理学会连续三年被重庆市科协评为先进集体、连续九年被重庆市科协评为三星级学会。为重庆市护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发展升华

    (一)教育工作

     1.职业道德和职业形象培育  学会始终把提升重庆市护士职业道德和职业形象,作为学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多年来,以各种方式先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护理人员“理想、道德、情操”演讲活动,并将演讲实况制成录像带发送至各区县医院;邀请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司堃范,为全市护理工作者进行了“热爱护理专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题演讲;举办“护士仪表规范化”讲座,组织了全市400名护士参加的仪表规范表演;邀请全国职业道德十佳标兵王凡进行先进事迹报告,对全市护士进行奉献爱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为了向社会公众展示护士的良好形象,学会与市卫生局、重庆电视台联合举办“五月花护士形象大赛”。我市多个护理组和个人以其优质服务,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护理专业“巾帼文明岗”和“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卫生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2.护理管理人员的培训  1986年以来,陆续邀请了美国、加拿大、英国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等数十位护理管理专家来渝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拓宽了我市护理管理者的视野。积极与重庆市卫生局联合举办护理管理工作专题研讨会,护理管理培训班,组织参观交流,有效地提高了全市的护理管理水平。1989年以后,学会还经常举办全国和区域护理管理学习班,与会者来自全国各地,较好地发挥了西部大学会的辐射作用。

     3.继续教育  1994年,学会将继续教育正式纳入学会年度计划中,培训项目有: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培训班、整体护理学习班、消毒供应室、手术室培训班、静脉输液新进展培训班、烧伤护理新技术培训班、眼科护理技能培训班、儿科护理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班、危重症护理培训班、康复护理培训班、外科护理培训班、医院感染控制培训班等。1994~2014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型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581次,受训护士达75500余人次。   

    (二)编辑出版工作  

    学会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图书资料编辑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学会与重庆市卫生局联合组织编写了《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五种护理表格书写规范》、《护理写作与交流技巧》、《护士长手册》、继续医学教育辅导材料《实用临床护理知识分册》、《中医护理知识题解》、《重庆市专科护理常规》、《现代护理学》等。学会会员主编、参编专著和教材40余部,主编和副主编的教材和专著有《护理学理论与实践》、《现代护理管理学》、《临床护理》、《现代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儿科临床标准护理计划》、《烧伤护理学》、《实用手术室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现代护理心理学》、《医院感染护理学》、《临床常见症状观察与护理》、《护理行为学导论》、《护理学导论》、《新编急救护理学》等30余部。   

    (三)学术工作   

    刚几十年来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市特色的学术交流局面。学会和各专业委员会每年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会。1995年,举办了西南四省五市小儿危重症监护学习班和中、西南七省市第四届精神科护理交流会;1996年,举办第五届西南片区护理学术交流会;1997年,举办了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会;1998年,召开了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会;2003年,协助中华护理学会在重庆举办了中日护理学术交流会;2005年,邀请我国著名艾滋病防治专家桂希恩、徐丽华到我市进行讲座和交流。2011年,举办了重庆市两岸三地高层护理学术论坛,“2012~2014举办了重庆国际护理前沿论坛”特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院长彭美慈教授、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吴瑛教授、台湾国泰综合医院护理部陈小莲部长、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胡雁教授等知名专家进行了学术对口交流,会议对学科建没注入了新的学术资源,搭建了两岸三地护理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了护理学科快速发展。

    在“医院分级管理”评审达标活动中,学会配合卫生局会同全市护理部主任,重新讨论制定了护理质量检查评定标准,修订了《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和《五种表格书写规范》。1992~1993年开办了“争创等级医院达标学习班”,并派护理专家参加了四川省等级医院评审活动。学会先后举办了5期整体护理学习班。近年还举办了“护士怎样撰写论文”、“护士科研设计”系列讲座。通过以上活动,我市护理人员的学术科研水平大大提高。1998~2014年,获得各级各类护理科研成果80余项,专利26项,发表护理论文5300余篇。

    (四)对外交流工作

    1.接待来访讲学  1985~2014年,重庆护理界共接待来访的国外和境外讲学的护理专家有621人次。包括:美国俄亥俄州Bluffton学院护理专家麦克道尔、美国堪萨斯州护理博士詹姆、护理硕士裘迪·汉森、美国护理博士郑陈雅宁和美国艾滋病专家卡罗林、日本专家藤一郎先生和松下千惠子、英国的吉尔、瑞士的阿尔森、瑞典的安妮和马瑞、澳大利亚的琳达和肖东霞、中国台湾地区的李选、徐南丽、李丽传、杨克萍和陈小莲、香港地区的汪国成、张秀芳、蔡永平、李丛幸、谢永慈和彭美慈等人,部分理事单位接待了香港、美国、日本等8批次护理同仁和来访,并与此建立了长期合作。

    2.派出访问学习  自1985年以来,向各个国家和地区派出访问学习的护理人员260余人次。1985~1986年,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朱京慈被中华护理选出,赴美国学习;重庆医学院附属一院3名护士先后赴美国俄亥俄州医院培训,其中一人获得硕士学位。1997、1998年理事长陈曼丽先后赴香港、澳门参加两岸四地护理学术交流会;1998年副理事长及专委会主任委员5人赴香港考察护理教育、护理管理、健康护理和临终关怀等;1995年副理事长张秀兰赴日本考察;1997年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伍素华赴美国考察;1998和2000年理事长王仙园赴德国和美国考察。2000年至今学会还通过香港护士教育基金会推荐了65余名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医院感染专职护士和护理教员到香港学习。此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和市级医院还派出护士前往新加坡、英国和阿曼等地培训,归国人员现都在护理管理、教学和临床岗位上发挥了骨干作用。

    (五)科普工作

     科普专委会成立于1985年,建有科普宣传小组23个,发展护理科普通讯员93人,在全市形成了护理科普网络。1987年在重庆市科技活动中心召开了首届护理科普创作表演暨学术交流会,投稿200篇,获奖85篇。1989年召开了“成、渝两市护理科普研讨会”,达到了很好的交流、借鉴和推动效果。1988~1997年科普专委会每年有计划地深入至中学、区县、工厂为群众讲授卫生保健知识,由于成绩突出,1996年获重庆市第二届高士其科普基金奖。

    2014年重庆直辖以后,科普专委会深入各区县为群众进行各类科普宣传活动95次,为基层护理人员举办学术讲座共计168次,受训护理人2万9千余人次。

    (六)会员发展工作

    1978年重庆市护理学会恢复之初,全市会员约727人;1985年会员增至1156人;1998年底,学会会员增至2923人;2007年底,学会会员达到5670人;2016年会员增至15636人,发展单位会员68个,学会会员队伍的不断扩大促进了学会的发展。

重庆市护理学会历届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名单及会员人数

 

届次

起始时间

会 长

副会长

秘书长

会员人数

第一届

1953年

范孝媛

王慎贤、罗玉华

汪声闻

501

第二届

1957年

范孝媛

王慎贤、罗玉华

汪声闻

 

文革后

 

第一届

1978年

易俊祥

刘成华、钱嫁真、张淑贞、陈廷菊

汪声闻

727

第二届

1985年

陈曼丽

刘成华、张杏娟、凌天华

陶宝梅

1156

第三届

1989年

陈曼丽

王仙园、罗宏渝、张秀兰、蒋俊源、陶宝梅

陶宝梅

 

第四届

1994年

陈曼丽

王仙园、罗宏渝、张秀兰、蒋俊源、陶宝梅

陶宝梅

 

重庆直辖市后

 

第一届

1998年

王仙园

张秀兰、伍素华、王敬娟、薛国建、王成秀

王成秀

2932

第二届

2004年

伍素华

余永玲、王岭梅、郑显兰、李保兰、于瑞英、朱京慈、李玲娜

赵庆华

5670

第三届

2010年

伍素华

余永玲、赵庆华、郑显兰、李保兰、王岭梅、于瑞英、任辉、栗玉容

余永玲

15636

 第四届   2016年   赵庆华 郑显兰、李保兰、王岭梅、任辉、甘秀妮、张绍蓉、林玉筠   余永玲  

                                                

未添加任何信息!